佛山三區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激增至1199例,全民滅蚊戰疫打響!

注:圖片來源網絡
一場全民參與的滅蚊戰役正在佛山打響,居民們翻盆倒罐的身影成為這個周末最特別的風景。
7月19日,佛山市順德區、南海區、禪城區同步更新疫情信息:截至7月18日,三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已達1199例,全部為輕癥患者。
其中順德區成為疫情重災區,確診病例從7月15日的478例激增至1161例,主要集中在樂從鎮、北滘鎮和陳村鎮。南海區和禪城區分別報告16例和22例。
疫情爆發:境外輸入引發,病例激增
本次疫情始于7月8日,順德區監測發現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。短短十天內,確診病例呈現快速增長態勢。
截至7月15日,順德區確診病例為478例,而到7月18日,該數字已飆升至1161例。加上南海區和禪城區的新增病例,佛山三區累計確診病例達到1199例。
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臨床癥狀以發熱、皮疹及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。該病與登革熱相似,主要通過伊蚊(俗稱花斑蚊)叮咬傳播。
全民動員:多區同步發布防控令
面對疫情快速發展的態勢,佛山三區相繼發布《告全體市民書》,宣布本周末開展全民滅蚊行動。
順德區于7月18日22時39分率先發布防控通知;南海區緊隨其后,在7月19日凌晨1時許發出告市民書;禪城區則在7月19日上午8時完成發布。三份文件均要求市民在7月19日至20日開展集中滅蚊行動。
“防蚊滅蚊是防控蚊媒傳染病最經濟、最有效的根本措施。現號召全區各企事業單位、學校、建筑工地、村(社區)、家庭及全體市民,集中開展以清除蚊蟲孳生地和殺滅成蚊為重點的愛國衛生運動。”
文件中詳細列出了三大防控措施:
室內清理:棄養水生植物,及時清理洗衣機底部、地漏、窗戶槽等易積水部位
室外清理:翻盆倒罐,清除廢棄容器,填平洼地,處理廢棄輪胎等積水隱患
個人防護:安裝紗門紗窗,使用蚊帳,外出做好防蚊措施
疾病認知:癥狀識別與風險防范
基孔肯雅熱潛伏期一般為1-12天,多為3-7天。感染后主要癥狀包括突發高熱(可達39℃以上)、明顯的關節疼痛或皮疹,常伴有肌肉疼痛、頭痛、惡心等不適。
這種疾病的名稱“基孔肯雅”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語,意為“彎腰行走”,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劇烈關節疼痛而身體彎曲的特征癥狀。
值得警惕的是,白紋伊蚊(俗稱“花蚊子”)是本次疫情的主要傳播媒介。這種蚊子在白天活動頻繁,尤其喜歡在小型潔凈積水容器中繁殖,如花盆、瓶罐等。
防控關鍵:清除孳生地是根本
專家強調,清除蚊蟲孳生地是防控基孔肯雅熱的最有效措施。白紋伊蚊主要在小型積水容器中繁殖,因此清除各類積水容器至關重要。
各區政府在《告全體市民書》中詳細列出了需要重點清理的場所:包括室內易積水部位、庭院容器、天臺積水、水坑水塘等,特別提醒要注意清理兒童玩具、廢棄輪胎、動物飲水槽等易被忽視的積水點。
對于出現發熱、皮疹或關節痛癥狀的居民,官方建議立即到正規醫院就診,同時做好個人防護,防止蚊蟲叮咬,避免成為傳染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