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線城市房價高臺跳水:廣州越秀區某老舊小區一套房源,從 450 萬掛牌價跌至 300 萬成交,降價 150 萬,縮水幅度達 1/3;深圳羅湖雍翠華府二手房單價較 2018 年下跌超 1 萬元 /㎡。全國多地二手房市場議價空間普遍達 30%-50%,業主資產隨市場下行大幅縮水,從 "期待增值" 到 "無奈割肉" 成為普遍心態。

業主賣房遭遇中介壓價套路:上海楊浦區業主余樂樂掛牌 110㎡房源,中介以 "戶型不好" 等理由百般壓價,盡管房屋無競品、裝修無硬傷,仍被持續勸降。上海嘉定業主周時雨遠程售房,中介通過 "制造市場恐慌"" 虛構低價競品 ""套取底價再砍價" 等手段施壓:稱 "買家稀少、人口負增長" 催降價,用同小區 "更低價房源" 制造緊迫感,甚至將業主底價當報價引導買家進一步殺價。

業主的反擊與市場博弈:面對套路,業主逐漸摸索應對策略:周時雨報價時在底價基礎上加 20 萬預留砍價空間,通過追問客戶細節(工作、購房原因等)試探中介虛實,避免底價泄露被壓榨。社交平臺上,"防中介 PUA"" 守住底價 " 成為業主交流熱詞,大家分享經驗抵御壓價。

市場反思與未來展望:二手房市場的博弈折射出深層矛盾:業主資產焦慮與中介利益驅動的沖突,暴露市場信息不對稱與信任危機。對購房者而言,需理性評估自身需求與風險,警惕虛假信息;對行業而言,亟待加強中介行為監管,打擊制造恐慌、操縱價格等亂象。未來,唯有政策引導供需平衡、行業強化自律,才能推動市場回歸理性,讓房產交易真正成為居住需求的實現,而非博弈焦慮的載體